慣性技術是一門重要的技術學科,它是保證飛機、航艦、火箭等載體能順利完成導航與控制任務的關鍵技術之一,也是國家科技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不僅在軍事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民用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慣性導航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我國,慣性導航技術已在航空、航天、航海和陸地車輛的導航和定位中得到了應用,此外,還在大地測量、海洋勘探、石油鉆井、航空測量等國民經濟領域里也已獲得成功的應用。
慣性導航是完全自主式的導航系統,它利用陀螺儀和加速率計這兩類慣性傳感器的測量信息直接計算出載體的姿態、速率、位置等導航參數。因此它既不向外界發射能量,也不依賴外界的任何信息,具有不受干擾,可在空中、太空、地下、水下的任何地方使用,動態性能好,導航輸出信息豐富等獨特的優點。目前國外先進國家和我國都把發展慣性技術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在慣性導航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技術途徑來提高陀螺儀的性能。一種途徑是在剛體轉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革新它的支撐結構以獲得低漂移率相繼出現了液浮、氣浮、動力調諧和靜電陀螺儀,但這些陀螺儀將逐漸被新型陀螺儀如激光陀螺儀所取代。
激光于1960年在世界上首次出現。1962年,美、英、法、前蘇聯幾乎同時開始醞釀研制用激光來作為測向器,稱之為激光陀螺儀。美國于1963年首先做出了激光陀螺儀的實驗裝置;1966年開始使用石英作腔體,并研究出交變機械抖動偏頻發,使這項技術有了實用的可能;1972年,研制出GG-1300型激光陀螺儀,1975年在戰術飛機上試飛成功,1976年在戰術導彈上試驗成功。20世紀80年代后,美國空軍把激光陀螺應用到空軍系統中,研制出一種采用激光陀螺的雙盒組件傳感器系統,海軍把激光陀螺慣導系統用到艦載飛機中,陸軍則把激光陀螺用于陸軍飛機的定位/導航、監視/偵查、火控以及飛行控制系統。
90年代,根據先進巡航導彈和戰術飛機導航的要求,美國進行了激光陀螺捷聯性能的研究。
目前,在美國和其它北約國家的空軍中,絕大部分主站飛機都裝備了以激光陀螺為核心的第二代標準慣導儀,它與第一代的撓性陀螺標準慣導儀在外形、功能和適用性三方面都是可以互換的,定位精度均為1287.48m/h,準備時間也有過去的15min減少到5~8min,系統可靠性從原來的幾百小時提高到2000~4000h(作戰飛機、直升機、軍用運輸機)。F-117A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單座亞音速隱身戰斗機,主要用于攜帶激光制導炸彈對地面目標實施精確攻擊。1989年,F-117A參加了首次實站軍事行動。海灣戰爭中,42架F-117A出動了1300架次,轟炸了戰略目標清單中40%的目標,無一損失,表現出色,深受美國空軍的贊賞。
法國的激光陀螺儀和系統技術也具有很強的實力,它從70年代開始研究激光陀螺儀技術,到目前已經形成不同尺寸和精度的激光陀螺儀。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對導航技術和儀器儀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也在積極地開展解聯慣導系統和相關裝置的研究與開發。
在激光導航系統中,低熱膨脹微晶玻璃,特別是零膨脹微晶玻璃是制造精確導航用激光陀螺儀的關鍵材料,可以說,激光陀螺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微晶玻璃材料的發展。
天津錦泰玻璃為您提供:耐高溫玻璃、耐高溫高壓玻璃、鍋爐視鏡、觀火鏡玻璃、高溫玻璃管、錫爐測試玻璃、高壓視鏡、耐高溫密封膠、耐高溫玻璃膠等產品
版權所有 © 天津錦泰特種玻璃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津ICP備11001434號-2